“离婚时他转走4000万股票钱,说要还姐姐的理财款,可那明明是我们的共同财产!”张女士(化名)拿着丈夫姜先生(化名)的转账记录急得团团转——对方不仅拿出姐姐的转账流水、补签的“清算字条”,连离婚案法官都觉得“牛市赚高额收益有可能性”。直到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高级资深律师刘雪杉介入,用“双案联动”策略拆穿谎言,才帮张女士拿回财产,实现7000万夫妻共同财产的公平分割。
张女士与姜先生结婚多年,两人名下股票账户(均由姜先生操作)、房产及存款合计约7000万元夫妻共同财产。因姜先生婚内出轨,张女士提起离婚诉讼,却发现姜先生已清空股票账户,将4000余万元转入其母亲账户。姜先生辩称,这笔钱是姐姐姜大姐2010年起委托他理财的本金及收益,还拿出“证据”:2010-2020年姜大姐向张女士账户转账1000余万元的流水、2023年(张女士提离婚后)补签的“清算字条”(载明“1000万本金结算5800万”),以及姜大姐的“收款收条”。张女士虽知转账是经营往来,却因账户由姜先生操控、证据零散,离婚案卡在“财产性质认定”上,陷入僵局。
刘雪杉律师聚焦“击破虚假委托理财”核心目标,围绕大两难点逐个突破,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进攻:
面对姜先生“转账+清算字条+收条”的表面证据,刘雪杉律师并未被迷惑,而是从“人性逻辑与商业规则”切入破局:她首先指出核心矛盾:“1000万元大额委托理财,连续9年不签书面协议、不查账户余额、不问收益情况,完全不符合正常人的理财认知”;接着调取姜妈账户流水,发现4000余万元到账后,仅极小部分转给姜大姐,其余要么转回姜先生账户,要么重新投入股市,所谓“归还理财款”实为姜先生控制资金;最后核查双方流水,证实张女士2014-2018年也向姜大姐转账上千万元,备注多为“补运费”“进货款”,证明双方是经营拆借,而非单向“理财本金”。对方精心搭建的证据链,首次出现关键裂缝。
离婚诉讼中,由于对方出示了形式完整的“证据链”,法官对巨额资金是否属于委托理财收益一时难以认定,案件陷入僵局。刘雪杉律师敏锐地意识到,在离婚案件中,我方处于“防守”地位,需要竭力证明款项“不是”理财款,而对方伪造的“清算字条”涉及案外人(男方姐姐),在离婚诉讼框架内难以彻底查清。为此,刘雪杉律师果断采取了“以退为进”的策略:主动撤回离婚诉讼,转而以姜先生及其姐姐、母亲为共同被告,另案提起确认合同无效的纠纷之诉。这一策略转换,使我方从“防守”转为“进攻”,诉讼目标聚焦于一点:证明“清算字条”是恶意串通、转移财产的虚假文件。新的诉讼路径不仅法律关系更清晰,也成功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对方,为案件突破打开了全新局面。
合同纠纷案胜诉 :法院判决确认《清算字条》无效,判令对方返还全部4000万元资金。
离婚纠纷案调解 :基于前一案件的胜诉结果,双方达成调解,我方当事人最终成功守住了高达7000万元的夫妻共同财产。
本案的关键,在于刘雪杉律师“跳出惯性、换道破局”的专业智慧:一是不被“离婚案单一路径”困住,当财产性质认定受阻时,果断转向合同纠纷,以“确认虚假文件无效”为突破口,变被动为主动;二是证据分析穿透表面,不从“收益可能性”空辩,而是从“委托逻辑合理性”“资金流向真实性”“数据测算客观性”三个维度,让虚假理财无处遁形;三是双案联动形成合力,用合同案胜诉的既判力,倒逼离婚案快速调解,兼顾效率与公平。这种“精准找痛点、灵活换赛道”的能力,正是家理律师处理复杂家事纠纷的核心优势。
现代婚姻中的财产形态日趋复杂,股票等金融资产因其流动性与隐蔽性,常成为感情破裂时的争夺焦点。本案中,一方试图通过清空账户、虚构债务等手段侵吞共同财产,不仅违背法律,更侵蚀了婚姻最后的诚信基础。真正的家风,体现在顺境时的共同经营,更考验着分离时的理性与底线。即便感情走到尽头,亦应通过坦诚与合法的方式厘清权益,让物质财富成为各自新起点的支撑,而非彼此伤害的利器。婚姻的体面,始于结合时的慎重,更见于分别时的恪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