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
搜索
首页
走进家理
家理动态
专业领域
专业团队
家理案例
党建公益
联系我们
婚姻经典案例

当前位置:首页 / 家理案例 / 婚姻经典案例 / 详情

从抚养权拉锯到胜诉:丁婕律师凭 “成长稳定性” 证据链,助母亲赢得女儿抚养权

来源:家理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:2025.07.17 字号

物质条件优越就一定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吗?高收入是否是争夺抚养权的 “王牌”?在北京家理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丁婕代理的这起离婚纠纷中,答案是否定的。面对男方以 “高收入、亲属教育资源” 为由争夺女儿抚养权的主张,丁婕律师聚焦 “儿童利益最大化” 原则,用扎实的证据链证明母亲在陪伴、照料与情感联结上的不可替代性,最终帮助当事人成功争取到抚养权,为孩子守住熟悉的成长港湾。

案情简介

刘女士与王先生 2017 年登记结婚,2019 年生育女儿王小宝,后因家庭矛盾于 2022 年 3 月分居。刘女士两次起诉离婚,坚决要求获得女儿抚养权。王先生以自身收入更高(税前月入 4.3 万元),且家人可提供教育支持为由,主张由其抚养女儿;刘女士收入虽较低(税后月入 1.2 万元),但认为自己更熟悉女儿生活习惯,父母也能稳定协助抚养,双方争议激烈。刘女士委托家理律师事务所丁婕律师代理,全力争取女儿抚养权。

办案经过

难点一:收入差距是否决定抚养优势?

王先生以 “高收入能提供更好物质条件” 为由主张抚养权。丁婕律师扭转焦点:抚养权判定核心是 “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”,而非单纯收入高低。通过提交刘女士的国企工作证明,证实其工作稳定、无需出差,每日可保证 4 小时以上陪伴时间;对比王先生 “工作繁忙” 的陈述,凸显刘女士在陪伴时长上的绝对优势。

难点二:如何证明母亲照料的不可替代性?

为佐证刘女士对女儿的深度参与,家理律师系统梳理证据链:

日常生活记录:近 3 年为女儿购买衣物、奶粉、玩具的订单截图,幼儿园接送打卡记录,疫苗接种、体检的签字凭证;

教育投入凭证:舞蹈班、绘本课等课外班缴费记录,女儿获得 “全勤宝宝”“绘画比赛一等奖” 的奖状(刘女士为指导人);

情感联结证明:200 余张母女互动照片、视频(含睡前故事、亲子游戏场景),幼儿园老师证言 “孩子多次表示‘最喜欢妈妈陪我’”。

难点三:双方亲属协助能力如何对比?

王先生称其母亲和教师妹妹可协助抚养,丁婕律师直击短板:王先生母亲系双方分居后才从外地来京,无医保、无稳定住所,且未参与过女儿从小到大照料;而刘女士父母退休前为国企职工,有稳定退休金,提交《协助抚养承诺书》承诺 “每日协助接送、做饭”,并附过往 3 年协助照顾的视频(如陪读、就医),证实其照料的持续性与可靠性。

案件结果

法院一审判决:准予双方离婚,婚生女王小宝由刘女士抚养,王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 5000 元至女儿 18 周岁;同时明确了王先生的探望方式,刘女士予以协助。判决书中特别指出:“刘女士对孩子日常生活、教育的深度参与,及父母稳定的协助条件,更有利于为 4 岁女童提供熟悉、安全的成长环境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案二审也是由家理律师负责,结果维持原判。

家理律说

本案体现了抚养权判定的核心逻辑,即 “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” 原则并非单纯以物质条件或收入水平为唯一标准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 1084 条,法院会综合考量父母的陪伴时间、对子女日常生活与教育的参与度、居住环境的稳定性以及亲属协助抚养的持续性等多方面因素。对于低龄儿童而言,长期形成的生活依赖、情感联结以及稳定的成长环境,往往比单纯的高收入更具决定性意义。丁婕律师正是抓住这一核心,通过扎实的证据链充分证明了母亲抚养对孩子成长的优势,最终赢得了法院的认可。

案外说法

抚养权争议的本质,是为孩子选择更适宜的成长环境。对父母而言,物质条件固然重要,但儿童成长更需要的是持续的陪伴、悉心的照料和稳定的情感联结。家理律师建议,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应注重留存参与孩子成长的各类证据,如陪伴记录、教育投入凭证等,这些都能在争议中直观体现对孩子的付出。同时,要认识到抚养权的判定始终以孩子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,无论最终由哪一方抚养,父母都应放下分歧,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,让他们在关爱中感受亲情的温暖,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坚实的守护。